同一地點為何明察暗訪去三次?
督察工作不僅要求極強的專業性,還要求有敏銳的判斷力。現場的一絲不對勁,都逃不過督察人員的眼睛。近日,中央第三生態環保督察組第一現場小組,3次去往同一個點位,有勇有謀、斗智斗勇,最終依靠職業“嗅覺”查實了現場問題。
第一次:9月9日18點20分
督察方式:明查
“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浙江某地,已結束了白天大部分的線索現場核實工作,第一現場小組一行3人驅車前往最后一個點位。
線索顯示,由于園區內雨、污水管網破損嚴重,導致地下水污染。前期調研發現,園區管委會對這一問題并不重視,僅僅只是建了幾個污水收集井了事。督察人員首先到園區進行查看,發現這個園區正在熱火朝天地開展一些基建工作,但當問及“有沒有做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破損的雨、污水管網是否進行完善改進”“有沒有從源頭查找問題進行徹底整改”等問題時,園區相關負責人卻支支吾吾,對相關工作三緘其口。
督察人員相互交換了一個眼神,“我們去園區附近的集污井看看。”
離周邊河道一路之隔的1號集污井,也是園區原有的雨水井,用于收集園區清下水及被污染的淺層地下水。取水樣時,立刻就聞到一股強烈的化工廢水氣味。園區負責人解釋這條管道已被完全封死,污水泵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絕對不會排入外環境。督察人員將樣品送檢,同時讓園區再根據提出的問題補充書面材料。
“園區只有3座集污井,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很有可能大量污水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收集處理。”督察人員判斷。
第二次:9月11日上午9點抵達現場
督察方式:暗查
“從百姓口里獲得情報”
第二天,調閱園區資料。當晚,當地有降雨。
“下雨正是暴露問題的好時機,按照這個園區目前收集處理污水的方式,大雨一定會導致污水處理壓力陡增。我們明天一早去暗訪,查它個水落石出。”督察人員靈光一閃。
第三天一早,3人再到現場暗訪。沿著河岸排查,果然有異樣。鵝卵石低洼縫隙中殘留的河水顏色呈黃色,與清澈的河水差別明顯。低頭再聞,有刺鼻氣味,與在園區集污井中聞到的氣味一樣。
督察人員到河邊暗訪取樣。
“有貓膩,附近肯定有排污管。”督察人員操作無人機,沿著河岸飛,但并沒有明顯發現。
此時,一名中年男子正彎腰在河邊撿石頭,聽說督察人員在找排污管。他指向河中心說:“就在那個位置,但現在水位高,根本看不到。”
大家低頭一看,腳下有刺鼻味道的小坑正好與中年男子手指的方向距離不遠。
中年男子說,早上7點左右,上游水庫每天會放水,放水前河水中心水面最低,“如果7點之前來這里的話,你們就能看到那根管子。”
督察人員決定,明天一早再來。
第三次:9月12日早晨6點30分抵達現場
督察方式:晨查
“水落石出,拼出完整證據鏈”
第二天早晨6點半到達現場,河水還未上漲。督察人員換上齊膝的筒靴,踩入河水中。
河底地勢高低不平,遍布光滑的鵝卵石,深一腳淺一腳,一不注意河水就會灌進靴子。”督察人員說,“但顧不上那么多了。”河水灌滿大家的筒靴,整個褲管濕透了。
“快看,就在那兒。”一行人果然看見,河水中心的排污管暴露出來。拍照取證,固定證據。
再回到園區,此刻的督察下沉小組手握充分證據,胸有成竹。他們要求聞訊趕到的園區工作人員打開1號集污井,果然發現里面有一個充氣橡皮氣囊.“這是做什么的?和我們在河道里看到的排污管有什么關系?”督察人員問。
“這是用來堵住污水的,充滿氣可以防止污水通過你們看到的排污管流進河里。但如果水量太大,實在存不下,就會放掉一些氣,讓污水往外排一點。”園區工作人員毫無準備,根本想不到督察組殺了一個“回馬槍”,而且直奔要害,只能實話實說。
同時督察人員還發現,1號集污井內還增加了一個抽水泵,這是第一次來現場沒有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近日的降雨給污水處理帶來極大壓力,園區想在督察組下沉期間,盡可能地把污水抽到污水處理廠,但現有的抽水能力還是讓他們選擇了外排廢水。
“我們能發現并證實這個問題,其實很偶然,如果沒有這場大雨,在短短的幾天下沉督察時間里查實這個問題很難。”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因為督察人員足夠專注,敢于質疑,善于查證,所以容易被忽略的偶然,他們也不會錯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