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防范風險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實施并擴大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取消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探索建立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開辟外匯政策綠色通道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十三五”時期,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化外匯領域改革,擴大金融市場開放,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不斷提升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能力和水平。
落實“放管服”改革 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
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是樂金顯示集團在華投資成立的專業TFT-LCD制造商,2019年1月31日起成為全國首批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企業。該公司財務部部長陳綺云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參與試點讓公司免去大量單證流轉,對外付匯時間從每筆約35分鐘縮短至10分鐘,一年可節省財務成本100萬元以上,資金周轉效率更高。
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2019年1月2日,外匯局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市和浙江省開展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隨后將北京、山東、江蘇、寧波、海南、江西、甘肅、遼寧納入試點。2019年10月,試點從貨物貿易擴大至服務貿易項下。截至2020年10月底,試點范圍已擴大至19個地區、63家銀行及413家企業,共辦理試點收付匯業務19萬筆,金額1202億美元。
外匯局相關人士表示,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寓管理于服務中,引導銀行真實性審核從形式向實質、從事前向事后轉變,逐步形成“主體越誠信,手續越便利;銀行越合規,審核越自主”的信用約束和政策激勵機制,使銀企共得實惠。
不只是跨境貿易獲便利,2019年10月,外匯局發布12項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其中6項涉及跨境投融資。例如,擴大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便利企業使用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及其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進行境內支付。外匯局還進一步便利中小企業等市場主體跨境融資,分別于2019年3月推出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2020年3月擴展外債便利化試點,精準幫扶中小外貿企業和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跨境融資。同樣在2020年3月,外匯局與人民銀行聯合發文,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企業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隨之由原來凈資產的2倍提高至2.5倍,從而有助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多渠道籌集資金。
事實上,“十三五”時期,惠民利企的外匯領域改革還有很多。例如,一方面,更好滿足個人真實合規用匯需求,助力“足不出戶”辦業務。2020年以來,通過線上渠道辦理的個人外匯業務筆數超過九成。另一方面,釋放政策紅利,更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貿易新業態發展。2020年5月20日,外匯局發布9項相關政策,主要惠及小微企業和個人等貿易新業態市場主體,降低綜合成本,提升跨境結算效率。
推動雙向開放 提升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
2018年以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明顯提速。外匯局多措并舉推動金融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努力在開放的環境中適應開放。
自2002年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2011年實施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制度以來,QFII/RQFII制度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最重要的制度之一。2018年,外匯局取消QFII/RQFII匯兌限制。2019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外匯局取消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RQFII試點國家和地區限制也一并取消。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這標志著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有助于建設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2019年10月,人民銀行、外匯局推出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新舉措,并自11月15日起施行。2020年,境外機構投資者新政再出:5月,人民銀行、外匯局明確并簡化QFII/RQFII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要求;9月,外匯局與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聯合發文,統一QFII/RQFII資格要求,降低準入門檻和擴大投資范圍,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在境內證券投資運作。
不僅如此,2020年9月,外匯局啟動新一輪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額度發放,涵蓋基金、證券、信托、理財子公司等多類型機構,更好滿足境內投資者全球資產配置需求。據悉,外匯局今后將穩步推動QDII額度常態化發放。
除了在金融市場便利境內外投資者,“十三五”時期,外匯局還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出臺,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外資管理新模式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外匯管理方式;取消FDI前期費用額度和賬戶有效期等限制;配合外資企業年報“多報合一”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另外,外匯局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特殊區域在外匯管理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為市場化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積累經驗。
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 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十三五”時期,外匯局在深入總結近年來我國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成功應對外匯市場高強度沖擊,有力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外匯局相關人士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下一階段,外匯局將貫徹落實黨中央要求,加快完善與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
一方面,以加強宏觀審慎為核心改善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采取必要的數量和價格工具,逆周期、市場化調控外匯市場主體的順周期行為,防止大規??缇迟Y本流動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以銀行、重點企業等系統重要性跨境投融資機構為抓手,豐富針對各類交易主體的全覆蓋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工具箱,研究在改革開放政策設計中嵌入宏觀審慎調節機制。同時,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國際溝通和政策協調。
另一方面,以轉變監管方式為核心加強外匯市場微觀監管。保持外匯管理政策和執法標準跨周期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通過行為監管維護外匯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通過創新微觀審慎監管工具防止外匯市場主體過度的風險承擔行為,維護外匯市場健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對疫情期間企業外匯收付的急迫需求,外匯局開辟防疫外匯綠色通道,支持“特事特辦、急事速辦”,簡化業務流程和審核材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并切實便利湖北等地企業跨境融資。
“‘十四五’時期,外匯局將在宏觀層面,維護外匯市場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在微觀層面,著力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蓖鈪R局相關人士對《金融時報》記者說,展望未來,外匯局將繼續提升外匯服務水平,更好促進市場主體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