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國際形勢日趨錯綜復雜。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個國家都面臨因時而變的挑戰。如何在世界風云詭譎變幻之際,保持定力和信心?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這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走好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創新有多重要?習近平總書記生動地用“牛鼻子”來形容它,他深刻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彼自捳f得好,牽牛要牽牛鼻子。要解決問題,就要學會抓主要矛盾。放眼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加強人才、專利、標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明顯提高,正在由過去的跟跑為主,逐步地轉向更多領域中并跑、領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天宮遨游、蛟龍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傳信、大飛機一飛沖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創新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動著發展動能的轉換,改善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引領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進步。
然而,從總體上看,創新能力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短板,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互聯網核心技術、芯片制造等領域被人“卡脖子”的現象時有發生。面對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越來越大的壓力,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路已經走不通。
那么,新路在哪里?就在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正是基于對創新與發展關系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斷,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總書記2013年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014年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2016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2018年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2019年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再次強調,“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念茲在茲,大聲疾呼,強力推動。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放眼未來,中國的新技術、新業態正加快孕育成長,新動能不斷壯大,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動力更加強勁、創新勁頭愈發紅火。只要齊心協力、奮發圖強、不斷創新,我們相信,我們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勝利必將屬于偉大的中國人民!
-
以更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對外開放,積極主動擴大進口,是我國在綜合考慮世界局勢、經濟發展現狀的情況下,遵循經濟貿易發展規律做出的主動選擇。 [詳細] -
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更堅實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詳細] -
用更多中國創新造福世界(望海樓)
在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美方對華為極限施壓的背景下,中國對于“做好自己的事”正形成高度共識,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實現科技自立、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