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位于“六穩”和“六保”之首,穩就業就是穩民生、促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黨和政府出臺了大量幫助企業復工復產的“組合式”政策,采取減負、穩崗、擴就業等方式多措并舉地實施就業優先政策。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新形勢,只有把握疫情對就業領域造成的影響并預判其發展趨勢,才能夠精準施策,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對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針對重點人群精準施策,努力降低短期非自愿性失業的影響。當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以及受疫情影響而失業的人群將是穩就業的重點群體。就業政策要將保增長與穩就業有機統一,一方面從供給端發力,繼續落實援企穩崗政策,特別需要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另一方面,要整合政府、企業、社會、高校等多方力量,采取線上、線下聯動,暢通就業信息流動等方式為就業者提供精準支持,減少摩擦性失業。
二是建立終身學習的職業培訓體系,應對中長期結構性失業風險。必須重視解決技能勞動者占勞動者總量比例低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中高技能勞動者長期供給不足的問題。為提升勞動者技能,需要建立起“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的終身學習體系;在政府的合理引導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向社會輻射教育資源,特別是為社會亟須的教育、醫療、網絡數據等行業輸送技能型勞動力;提供繼續教育、職業技術培訓、遠程教育等更為靈活的教育形式,持續為就業者職業技能升級提供保障。
三是深化社會性流動機制改革,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的有序合理流動。保證勞動力充分流動是激發市場經濟活力的重要條件之一。要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制度性壁壘;建立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人才引進安置政策,并與城市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特點、城市承載力等因素綜合考量;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使各類人才能夠留得下、留得住。
四是完善勞動保護政策,對新業態催生出的靈活就業者提供保障。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為就業者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其工作時間彈性、用工形式靈活、勞動關系多樣適應了現代社會流動性加劇、職業特色鮮明、工作內容豐富的社會特點。與此同時,亟待出臺系列行政法規引導新業態企業規范用工,完善勞動權益、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等相關保護。
五是優化城市公共服務,勞動力吸引由“個體”向“家庭”轉變。勞動力流動不只是解決個體層面的增收問題,而是涉及以家庭為單位的整體性城市融入。為此,要改變以高工資為主的單一吸引方式,轉向提供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治安等更復合、多維的城市服務。要優化公共服務在不同區域、不同對象間的總量、結構、質量和可達性,引導綜合性功能城區的形成,提高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精準化水平。
六是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充分挖掘社會領域提供就業崗位的潛力。疫情過后,社會服務領域的就業需求將增加,在社會組織、基層社區、公益慈善等領域就業也將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同。政府可加大對購買社會服務的投入力度,增加稅收等多方面政策的扶持,采取制定用人薪資標準、提高崗位補貼標準等方式,吸引以大學生為代表的知識技能型群體向社會領域就業遷移。
(作者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
-
廣東:危中見機 先行開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要“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詳細] -
張云飛:推進能源革命 助力脫貧攻堅
能源可持續性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之一。在滿足人民群眾用能需求的同時,我們必須大力提升人民群眾能源革命的自覺,以之倒逼能源生產革命。 [詳細] -
王孝松: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當前,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背景下,我國高度重視全面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與質量,以開放的新突破助推改革發展,以高水平開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