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兩個一百年”交匯期,面對極其復雜多變的新形勢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多重困難挑戰,必須把抓當前與抓長遠統一起來,才能真正掌握主動、厚植優勢、贏得未來。河北堅持把貫徹新發展理念作為主線,聚焦高質量發展長遠目標,緊緊抓住當前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努力以高質量的“進”更好地促進基本盤的“穩”。
積極穩步推進三件大事,夯實“育新機”的基礎
著力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冬奧會籌辦三件大事,是河北奮力奪取“雙勝利”的關鍵之舉。一是通過在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的率先突破,圍繞“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加快承接非首都功能轉移,不斷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深度廣度拓展,強化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二是河北雄安新區建設謀定而后動,規劃建設推進工作“穩扎穩打”。對標“成為高質量發展全國樣板”的要求,聚焦規劃編制、生態治理、產業高端、城鄉協調、體改創新、黨群工作、基層民主建設等重點工作,在創造“雄安質量”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三是全面細致地抓好冬奧會籌辦的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提升了賽事服務和保障水平,同步加快推進奧運城市建設,提升奧運經濟帶動作用。河北積極穩步推進“三件大事”,瞄準差異化、互補性,深入開展與京津地區的新一輪戰略合作,精準務實確定合作內容,放大協同效應,不僅全面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而且為疫情沖擊下快速“育新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依托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開啟產業發展新局面
疫情激發了新商業模式、新產業、新消費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網聯化和信用化已成為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產業發展正加速與數字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河北順應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一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根基,推動大數據產業、智能制造產業快速崛起。二是大力開展“三包四幫六保五到位”活動,在包聯幫扶之下,各地的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縣域經濟出現了“逆勢增長”的勢頭。通過一手抓“新業態、新技術”為主導的新興產業集群,一手抓縣域傳統產業轉型提升,河北譜寫了新形勢下產業“育新機”的新篇章。
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
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和機制創新,攻堅克難完成任務,向著最后的貧困堡壘全力沖鋒,是當前全國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河北在凝心聚力“戰”脫貧的過程中,總結出一些先進經驗。一是產業扶貧創新機制補短板。針對產業扶貧支撐能力不強的問題,采取了創立“保底收益”分紅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加強產銷對接等務實有效的做法。二是提前邁入全面防貧階段。建立“四個二”精準防貧機制、建立防貧防返貧大數據平臺、成立河北省社會救助基金會、抓黨建促脫貧防貧等工作,使脫貧攻堅進入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新階段。通過構建整體性多維度的“大減貧格局”和內生型、預防式、網絡化的可持續防貧減貧新模式,有效地培育出貧困地區內生發展的新動力。
積極創建新平臺,引領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平臺載體是項目成長的物理空間。擁有優質平臺載體,能讓各類資源在空間上形成集聚,促進項目裂變升級。面對新挑戰,河北積極創建高端產業平臺,共建協同開放平臺,支持高校和企業合作建設創業創新平臺,努力將各類平臺打造成為集聚創新資源、開展創新活動、支撐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取得了顯著成效。像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這樣的產業新平臺,就是河北著力打造區域發展新引擎的“樣板”。近年來,正是通過搭建起多元共建、體系開放、接軌國際、水平一流的新型平臺載體群,河北顯著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融通了創新鏈和產業鏈,打通了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下好了“育新機”的“先手棋”。
(作者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
董小麟:穩外貿當明辨大勢系統發力
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穩外貿”對發展全局的影響,明辨大勢、創新思路、系統發力,增強外貿韌性,穩中求進,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持續“馬力”。 [詳細] -
付舒:“穩就業”的六大政策著力點
就業位于“六穩”和“六保”之首,穩就業就是穩民生、促發展。完善勞動保護政策,對新業態催生出的靈活就業者提供保障。 [詳細] -
廣東:危中見機 先行開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強調要“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