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確了金融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個重點領域。近年來,廣東轄內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鄉村振興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有力推動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當前,廣東正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金融是經濟的血脈,也是推進“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12月7日,廣東印發《關于金融支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方案》,充分發揮金融資源要素保障作用,全力推動金融支持“百千萬工程”落實到“縣鎮村”。下一步,廣東以金融賦能“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重點應圍繞五大金融打造與“百千萬工程”相適應的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以科技金融塑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廣東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以科技創新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推動“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塑造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離不開科技金融賦能。要構建科技金融有效支持縣域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化轉型的體制機制,開辟縣域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助力縣域新型工業化、形成新質生產力。圍繞培育本土特色優勢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入園進區這兩個重點,創新推出“特優產業貸”“園科貸”等專屬產品,助力高標準打造“百千萬億”產業園區載體,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壯大縣域現代產業集群和專業鎮。引導金融機構為種源創新與生物育種、高效種養與綠色生產、農機具智能化改造、農產品深加工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高質量的農業科技金融服務,助力農業提質增效及鄉村振興。
以綠色金融構建綠美生態建設新模式
綠美縣(市)域建設是“百千萬工程”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的必答題。要完善綠色金融設施、產品和服務,引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運用“綠色資本”為城鄉生態保護與修復、綠美縣城美麗圩鎮與和美鄉村建設、生態產業化等提供金融支持,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激活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綠色生態資源,積極探索以生態產品交易融資為核心的綠色金融服務,穩慎推進農村“三塊地”金融創新,拓寬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引導金融機構圍繞種植業固碳增匯、養殖業減排降碳、綠色農機具研發、森林旅游康養等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完善林業碳匯交易機制,擴大綠色項目信貸支持,助力“百千萬工程”綠色低碳發展。
以普惠金融探索區域協調共富新路徑
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普惠金融集中體現了我國金融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通過將金融活水引入“三農”、小微企業、民生服務等領域,致力于解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痛點和難點,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普惠金融力量。普惠金融在賦能“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及解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方面大有可為。完善粵東粵西粵北縣域支付體系、信用體系和政策法治體系等普惠金融公共基礎設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縣域信貸投放,創新授信方式,優化“村民貸”等專屬產品,提高首貸率和信用貸款額,破解農村居民因缺乏抵押物面臨的融資難題。鼓勵金融機構圍繞粵東粵西粵北農村居民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特點,創新推出普惠型特色財富管理產品,讓更多農村居民享受財富管理紅利,獲得財產性收入。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構建“金融+公益”新模式,通過設立專項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積極參與粵東粵西粵北公益慈善事業。
以養老金融打造城鄉養老產業新優勢
養老服務業既是關系億萬群眾福祉的民生事業,也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廣東老齡化程度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全省有1621萬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在數量上仍位居全國前列,且正處于老齡化加速上升階段,預計到2030年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要增強養老產業金融服務能力,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及縣域養老產業加快發展的金融組織、產品、服務和政策體系,健全縣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發展鄉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改變養老產業長期“重城市、輕縣域”的格局。支持保險資金、養老產業基金等金融資本依托縣域生態旅游資源優勢進行市場布局,引進國內外知名養老機構落戶,打造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面廣、服務全省、輻射港澳的養老產業集群。鼓勵有條件的本土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開展養老金融業務、投資養老產業,聚焦長期護理服務、綜合康養服務等重點領域,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以數字金融夯實強縣促鎮帶村新支撐
數字經濟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和廣覆蓋性,決定了數字化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數字縣域、數字鄉鎮、數字鄉村建設及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數字金融賦能。要鼓勵金融機構建設與“百千萬工程”相匹配的數字金融新設施新業態新產品,不斷迭代數字金融產品、業態或模式,推動發展空間集約利用、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公共服務均等覆蓋,促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和農村現代化。鼓勵金融機構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為縣域產業數字化、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鄉鎮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鄉治理等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支持支付寶、手機銀行等金融APP嵌入更豐富的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為縣域農村居民提供“指尖辦理”的便捷化服務,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推廣農村支付結算產品,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數字治理水平和透明度,驅動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
楊再高:廣州市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劉松濤:廣州市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寶貴經驗,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深層次改革注入新動力。我們通過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使得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實現內外雙重協調,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經濟對于世界發展的引擎作用。[詳細] -
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改革開放45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漸進式改革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變遷方式與路徑,從而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詳細] -
以強區促鎮帶村推動廣州全域高質量發展
近日,廣州市召開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梳理實施“百千萬工程”進展成效,總結交流經驗做法,部署下一步工作。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