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讓農業文化遺產變成發展“聚寶盆”
【文化評析】
作者:王丹
據媒體日前報道,我國的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三項遺產系統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民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化,農業文化遺產正是其中的光輝典范。既不同于文化遺產對文化的傾情關注,亦不同于自然遺產對自然的特別強調,作為一種命名相對較新的遺產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多指人們根據各地自然生態條件而創造和發展出的傳統農業生態系統和景觀。它們是人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所處環境動態適應的真實寫照,不僅蘊藏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學智慧,浸透著“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哲學思想,而且嵌套產生了一系列特定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多重價值,并持續產生著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比如我國第一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世界第一批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稻魚共生,不僅讓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得以保存,而且保障了當地居民的食物安全和經濟收入。當地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了“魚燈舞”“嘗新飯”等民俗習慣,獨特的鄉土文化和氣質,帶給人們持久的精神慰藉和文化滋養。
從北方的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到南方的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從東部的黑龍江撫遠赫哲族魚文化系統到西部的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目前,我國已認定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這些豐富多彩的農業文化遺產以“活的方式”講述著鮮活的生態保護和發展故事,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寶貴的中國智慧。它們與博物館里的文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一起,共同勾勒出中華文明壯麗的文明景觀,共同守護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因此,對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最根本的還在于“用”,在利用中實現傳承和保護,不斷釋放其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地多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良好的生態條件,并保留濃郁的地方特色景觀和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品牌價值,這為下一步發展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基礎和條件。遺產地鮮明的綠色標識,賦予原產于此的農產品特別的價值認定,發揮傳統品種資源優勢,精心培育農產品品牌,提高特色產業發展水平,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可以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時下,文化游、鄉村游、體驗游等風頭正勁,遺產地可通過整體統籌和設計,推出具有特色的文旅路線和產品,打造“小而美”的旅游名片,推動文旅產業創新和融合發展,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農業文化遺產的直接經營者是農民,保護主體也是農民。讓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關鍵在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讓他們共享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成果,獲得更多實打實的收益反哺。云南紅河州大力發展梯田旅游,老寨里村民開辦的客棧人流和收入大增;內蒙古敖漢一心發展品牌小米并暢銷全國,有效帶動農民增收;浙江青田帶動當地群眾發展田魚干加工、漁家樂等,涌現不少致富能手。農民生活有奔頭,保護農遺自然有動力。因此,要特別珍視遺產地農民參與保護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提供政策保障、資金便利、技能培訓等多種條件,引導和支持他們更廣泛參與當地特色資源開發,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創業。
著眼長遠、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農業文化遺產“活化石”變成發展“聚寶盆”,讓可持續發展的智慧永遠閃耀青山綠水間。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6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