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進入6.0版
10月11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員會等單位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北京市工程建設領域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相關情況。從1.0到6.0,北京市工程建設領域營商環境改革不斷升級蝶變,首創低風險項目審批模式、搭建“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穩步推進“多測合一”……五年來,北京市不斷優化工程建設領域營商環境,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辦理建筑許可指標三年內從172名躍升至33名,財產登記指標由42名提升至28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北京辦理建筑許可指標連續三年第一,財產登記指標連續兩年第一。
減時限
首創低風險項目審批模式
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階段是減環節壓時限。北京對標國際先進實踐,創新體制機制,聚焦低風險項目創新推出最優最快的審批模式,打造北京審批樣板,并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始終堅持以“精益求精”的改革態度,不斷優化流程,壓減時限,從2019年改革之初的5個環節15個工作日逐步壓減到當前的3個環節9個工作日。
北京還大幅精簡審批要件,壓縮審批時限。按照依法規范、應減盡減、不設兜底條款的原則,北京市住建委將施工許可審批要件中的資金證明、圖紙審查等要件調整為法人承諾,即企業對材料的真實準確性向審批部門作出承諾,審批部門按照法人承諾將事前審核把關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審批要件從原有的法定13項精簡優化為4項,精簡要件達70%,同時辦理時限由法定的15天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其中最快的社會投資低風險小型建設項目已實現即時辦理。
搭平臺
協同平臺讓企業少跑腿
優化營商環境要讓企業少跑腿甚至“一次不跑”,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從被動受理審批轉向主動協調服務,為企業辦事搭建平臺。匯集了全市755家單位的“多規合一”協同平臺能夠為項目提供“全程線上、一站式、集成式”預溝通預協調服務,減少企業多部門跑動和協調的時間,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同時,北京還統一技術標準,穩步推進“多測合一”。按照“時間相近、內容相似、主體相同”和“同一標的物只測一次”的原則,將14項測繪事項合并為4項綜合測繪事項。每一項綜合測繪事項委托給一家測繪單位進行作業,加強成果互認共享,減少企業重復委托。
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技術規程》;建設“多測合一”服務平臺,實現各類測繪成果數據“前端統一提交+中臺智能轉派+后端共享互認”,為“多測合一”提供技術支持。初步估算,這項改革舉措可為企業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約20%。
北京于2018年推行建設工程項目竣工聯合驗收,由住建部門牽頭統籌9個委辦局和6類市政服務企業,將傳統驗收中各事項互為前置的模式轉變為多事項同步進行的模式。“統一平臺、信息共享、一口受理、一次驗收、一份證書”。同時推行“一網通辦”,強化項目信息多個系統間共享,實現申報資料、審批意見實時信息化傳輸,驗收完成出具加蓋電子印章的竣工聯合驗收通知書,實現電子證照網絡化。聯合驗收全市共辦理通過3905項,平均辦理時間為6.87日。
轉方式
承諾告知即開工促項目早落地
優化營商環境還要轉變服務方式,在工程建設領域,北京市逐漸從事前審核把關轉向事中事后監管,促進項目早開工、早落地、早投產。
土地供應階段,北京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主力企業發展企穩向好。事先作評價推出“用地清單制”為企業降本增效,事前全展示以改現場踏勘變云踏勘讓企業“足不出戶”也可“身臨其境”,事中做承諾壓縮許可辦理時限實現“零見面”審批,事后同步辦推出“交地即交證、交房即交證”等政策加速審批進程。
施工階段,北京多措并舉持續深化施工圖審查制度改革,不斷優化建設工程開工管理,開展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制改革。從2018年開始,北京市施工圖審查制度結合北京實際不斷推出系列改革,包括“多審合一”、數字化審圖、政府購買服務等舉措,特別是2022年,率先對市場主體關切的社會投資類房屋建筑工程不再開展施工圖事前審查,圖紙備案即可開工;加強事后聯合監管,構建質量信用體系,由項目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強化勘察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主體責任,提升勘察設計行業水平。
施工審批方面,北京實施了“分段施工”審批改革,為企業創造更大便利。2018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向住房城鄉建設部申請開展施工準備試點工作,將建筑工程分為施工準備階段和主體施工階段,對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可申請辦理施工準備函,提前開展施工準備階段的土方、護坡、降水工程施工,為企業平均縮短工期60日以上,為項目盡早實現開工贏得寶貴時間。
不斷深化的營商環境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自2018年以來“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策劃生成項目突破1萬;工程規劃許可證告知承諾制0.5個工作日核發。
“多測合一”為企業節約成本和時間20%;施工圖審查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為企業節約部分建設成本,社會投資項目施工圖審查由事前審查改為事后抽查,圖紙備案即可開工,為項目開工時間平均往前提了1個月。
推行分段施工平均為企業縮短工期60日以上,節省建設成本1000萬—3000萬元……一組組數據,記錄著本市工程建設領域改革發展為企業和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改革紅利。
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
10月11日,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員會等單位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北京市工程建設領域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相關情況。從1.0到6.0,北京市工程建設領域營商環境改革不斷升級蝶變,首創低風險項目審批模式、搭建“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穩步推進“多測合一”……五年來,北京市不斷優化工程建設領域營商環境,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中,辦理建筑許可指標三年內從172名躍升至33名,財產登記指標由42名提升至28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北京辦理建筑許可指標連續三年第一,財產登記指標連續兩年第一。
減時限
首創低風險項目審批模式
優化營商環境的第一階段是減環節壓時限。北京對標國際先進實踐,創新體制機制,聚焦低風險項目創新推出最優最快的審批模式,打造北京審批樣板,并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始終堅持以“精益求精”的改革態度,不斷優化流程,壓減時限,從2019年改革之初的5個環節15個工作日逐步壓減到當前的3個環節9個工作日。
北京還大幅精簡審批要件,壓縮審批時限。按照依法規范、應減盡減、不設兜底條款的原則,北京市住建委將施工許可審批要件中的資金證明、圖紙審查等要件調整為法人承諾,即企業對材料的真實準確性向審批部門作出承諾,審批部門按照法人承諾將事前審核把關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審批要件從原有的法定13項精簡優化為4項,精簡要件達70%,同時辦理時限由法定的15天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其中最快的社會投資低風險小型建設項目已實現即時辦理。
搭平臺
協同平臺讓企業少跑腿
優化營商環境要讓企業少跑腿甚至“一次不跑”,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從被動受理審批轉向主動協調服務,為企業辦事搭建平臺。匯集了全市755家單位的“多規合一”協同平臺能夠為項目提供“全程線上、一站式、集成式”預溝通預協調服務,減少企業多部門跑動和協調的時間,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同時,北京還統一技術標準,穩步推進“多測合一”。按照“時間相近、內容相似、主體相同”和“同一標的物只測一次”的原則,將14項測繪事項合并為4項綜合測繪事項。每一項綜合測繪事項委托給一家測繪單位進行作業,加強成果互認共享,減少企業重復委托。
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技術規程》;建設“多測合一”服務平臺,實現各類測繪成果數據“前端統一提交+中臺智能轉派+后端共享互認”,為“多測合一”提供技術支持。初步估算,這項改革舉措可為企業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約20%。
北京于2018年推行建設工程項目竣工聯合驗收,由住建部門牽頭統籌9個委辦局和6類市政服務企業,將傳統驗收中各事項互為前置的模式轉變為多事項同步進行的模式。“統一平臺、信息共享、一口受理、一次驗收、一份證書”。同時推行“一網通辦”,強化項目信息多個系統間共享,實現申報資料、審批意見實時信息化傳輸,驗收完成出具加蓋電子印章的竣工聯合驗收通知書,實現電子證照網絡化。聯合驗收全市共辦理通過3905項,平均辦理時間為6.87日。
轉方式
承諾告知即開工促項目早落地
優化營商環境還要轉變服務方式,在工程建設領域,北京市逐漸從事前審核把關轉向事中事后監管,促進項目早開工、早落地、早投產。
土地供應階段,北京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主力企業發展企穩向好。事先作評價推出“用地清單制”為企業降本增效,事前全展示以改現場踏勘變云踏勘讓企業“足不出戶”也可“身臨其境”,事中做承諾壓縮許可辦理時限實現“零見面”審批,事后同步辦推出“交地即交證、交房即交證”等政策加速審批進程。
施工階段,北京多措并舉持續深化施工圖審查制度改革,不斷優化建設工程開工管理,開展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制改革。從2018年開始,北京市施工圖審查制度結合北京實際不斷推出系列改革,包括“多審合一”、數字化審圖、政府購買服務等舉措,特別是2022年,率先對市場主體關切的社會投資類房屋建筑工程不再開展施工圖事前審查,圖紙備案即可開工;加強事后聯合監管,構建質量信用體系,由項目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強化勘察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主體責任,提升勘察設計行業水平。
施工審批方面,北京實施了“分段施工”審批改革,為企業創造更大便利。2018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向住房城鄉建設部申請開展施工準備試點工作,將建筑工程分為施工準備階段和主體施工階段,對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可申請辦理施工準備函,提前開展施工準備階段的土方、護坡、降水工程施工,為企業平均縮短工期60日以上,為項目盡早實現開工贏得寶貴時間。
不斷深化的營商環境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自2018年以來“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策劃生成項目突破1萬;工程規劃許可證告知承諾制0.5個工作日核發。
“多測合一”為企業節約成本和時間20%;施工圖審查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為企業節約部分建設成本,社會投資項目施工圖審查由事前審查改為事后抽查,圖紙備案即可開工,為項目開工時間平均往前提了1個月。
推行分段施工平均為企業縮短工期60日以上,節省建設成本1000萬—3000萬元……一組組數據,記錄著本市工程建設領域改革發展為企業和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改革紅利。
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